做科研实验的用户知道,细胞保存以被液氮浸没为优!
但近一年来,干细胞液氮容器出现,连带着批量细胞的储存模式大改变,不再是浸泡于液氮中,反而是用氮气来维持低温,进行长期保存,一样稳定,并且效果明显。
为什么明明常规液氮容器“避”氮气唯恐不及,生怕氮气聚集造成压力累积,引发危险事件,为了避免这一事件发生还将颈塞设计的松动,给内部挥发的氮气留个出口!到了干细胞罐却偏偏反其道而行,就用氮气来保存。它不怕危险吗?不会引起容器爆炸吗?
当然不!
怎么它就不怕气体带压力且膨胀,不担心氮气累积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呢?
原理其实也简单,因为液氮和干细胞分两个存储区域,样本在上,液氮在下!
液氮储存区域内加装蒸发器,在收到干细胞液氮容器储存温度上升的信号后会蒸发液氮向上供给氮气。罐子整体温度低时,蒸发器是不工作的,除了自然挥发那一点氮气,没有其他。
这点自然蒸发氮气,在350升以上的容器中很难形成压力规模,而且容器也有做相应的排气设置。
而经蒸发器处理的氮气,只有干细胞区域温度上升才需要,也因为要维持整个容器的低温,与有所攀升的温度“竞争”,没有“余力”累积压力,同样难成规模!
简单说来,样本与液氮分区储存,液氮蒸发供冷,就是氮气能进入干细胞液氮容器的原理!也正是这种结构设计,才能让氮气进入容器,为样本所用,并且很稳定!毕竟实测现实容器即便是开盖48小时内部温度也依然稳定在-150℃左右,切断液氮供应只要不开盖也能保持稳定低温近10天。
现在,大家知道了吧!